专程去洛阳看牡丹,必须要了解的背景知识

专程去洛阳看牡丹,必须要了解的背景知识

原标题:专程去洛阳看牡丹必须知道的背景知识。

再访洛阳,自然是因为牡丹。

说到这里,我想先去参观一下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。原名墓博物馆,位于邙山南麓,由一组汉代和北魏时期的建筑建筑群组成。有不同年代、不同类型的假古墓葬,分为历代典型墓葬、北魏帝陵、壁画博物馆三个展区。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专注于展示古代墓葬的博物馆。

邙山是秦岭的遗迹,是风水宝地。自古就有“生于苏杭,葬于北邙”的说法,所以成为洛阳人的老墓。综上所述,邙山有东汉、曹魏、西晋、北魏十几个皇帝的千余座陵墓,也有皇族、大臣的陵墓。显然普通人没有这个福气,也很难沾到莽山的灰尘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人类文明史就是死亡和葬礼的过程。那些奢侈的陪葬品是人类文明史的直接证据。家里挖出来的宝藏越丰富,祖先越富有,历史越悠久。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周朝的皇帝驾六,从玛雅人的水晶头到印度莫卧儿的泰姬陵,都是一样的。说起来,我们的秘密,有时候简单得不可思议,可能就在洛阳铲上的一撮黄土里。

直到下午四点,我才走出博物馆,直到门外的阳光渐渐柔和。洛阳国际牡丹园离这里不远,我就徒步去了,想看看牡丹仙子的真面目。

土生土长的唐人说:“我不担心在城市生活。请暂访北芒。”看莽山不仅是逝者的最终归宿,也是游客揽胜的好去处。如果说古墓是死亡的领地,牡丹园就是花神的天堂。其实地狱和天堂只是路的左右两边。

牡丹是花王,芍药科落叶灌木,原产秦岭和大巴山。因其开花时大、香、瑰丽、淡雅,被称为“国之美”,被周敦颐称为“富贵花”。神农本草有云:“牡丹味苦寒,一鹿韭,一鼠姑,生谷。”可见牡丹是中国本土美人,其婴名土而俗,鲜为人知。唐朝的刘禹锡,不喜欢牡丹和荷花,只爱牡丹。他说,“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,一开就迁都。”一千多年过去了,这句话依然是牡丹最好的广告。

牡丹至少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。杨迪迁都洛阳后,“开西园二百里地,天下鸟兽草木皆送京师...益州送来二十箱牡丹。”除了引进牡丹,他还把一阙改为“龙门”,这也成为洛阳的名片。杨迪皇帝喜欢花,曾经游览过扬州的琼花。可惜他最后说的是“花死了,但是看了也没什么意思”,可见花是不怎么喜欢他的。但是,今天的人还是改不了他这种毛病,美其名曰:“牡丹花一死,人鬼情未了。”

唐代关于牡丹的诗词数不胜数。《都阳杂杂》记载:“千叶牡丹种在穆宗皇帝的大殿前,花开花落,芳香四溢。一个千叶又大又红。”宋代洛阳单身父亲有“人间之魔”。在皇帝的号召下,他在骊山种植了一万多株各种颜色的牡丹。《后汉书·纪元事》神神秘秘地说:“武侯诏后访,百花开,牡丹迟,故归洛。”洛阳牡丹盛开,似乎是因为霸道的武则天皇后。后来她跑到洛杉矶发号施令,这花没吓到她?据说今天的“洛阳红”就是当年她差点烧死的“焦牡丹”。牡丹想来是有脾气的,但不是俗气的女人。

欧阳修在《洛阳牡丹》中说:“牡丹出儋州、兖州,东出青州,南出越州。洛阳出来的人,今日天下第一。”又云:“洛阳的风俗一般都是好花。春天,所有的花都被安排在城市里,即使是那些背负重担的人。花开时,士子争奇斗艳,古寺废弃房屋中常有水池、梯田作为集市,欢歌笑语之声不绝于耳。”可见牡丹在宋代已经可以买卖,嫁接改良成风。洛阳人甚至把牡丹花季作为一个盛大的节日来庆祝。

明清时期关于牡丹的专著和文章比较多。汤显祖的《牡丹亭》把他的人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。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牡丹因结种子,根上有苗,故称‘木’,其加成则称‘丹’。”说明古人很早就知道牡丹可以无性繁殖。李时珍是医学家。在他眼里,牡丹是能治病救人的仙女。干根皮叫“牡丹皮”,味苦寒,能活血化瘀,清热凉血,止痛解痉。牡丹皮功效的发现,是因为“牡丹仙子智救刘春”,很有传奇色彩。

说话间,已经进入公园。国际牡丹园有300多个国内品种,100多个国外品种,300多个牡丹品种。相比洛阳其他公园,因为地处邙山,这里气温略低,所以花开的比较晚。四月底,正是花开的季节,我勉强赶上了。我看到了红粉绿白,争奇斗艳,寻找光彩。整个花海像潮水一样。

今天,最著名的“牡丹花城”是菏泽和洛阳。花期是4月中旬到5月初,菏泽应该会晚几天。“洛阳最宜花,牡丹天下奇。”现在的洛阳牡丹一个园子能盛七八百个品种,名目繁多。其中,魏紫、姚黄、豆绿、莫魁和二乔是最好的花。

至于牡丹,我是外行,只是看热闹。如果我没有做功课,我甚至分不清牡丹和芍药。懂行的人告诉我,牡丹茎是木质的,叫“木牡丹”,牡丹茎是草质的,叫“无骨花”;牡丹单生,几株牡丹顶生;牡丹叶疏,牡丹叶密;牡丹开花早,牡丹开花晚。机械地写下来,看到花园里的花就背出来,时而对应,时而似是而非。我也不气馁。我欣赏和观察。阮郎模仿楚王夜游巫山,登上天台欣赏。

游人如织,几名身着唐装的少女款款而来,手中摇着椭圆形的画扇,十分得体,引得游人频频按下快门。他们也很大方,看到大家追着拍照就摆出各种造型配合。与牡丹美人,如旧相识,怎么搭配都是自然和谐,行云流水。

说起来,中国人对花草树木的眼光是敏锐的,看法也是独特的。文人笔下的仙花、瑶草,几乎就是他们的伦理道德。林和靖的《梅妻鹤子》,陶渊明的《东篱上采菊》,周敦颐的《只爱荷花》,可谓独立人格的典范。一般都是因为“有钱花”。夸牡丹会被抓去当追求名利的典型。尽管如此,还是“适合大众”。爱,虽然不是张扬,却是真爱。

要说真爱,还是唐人的高调。白居易唱牡丹歌,如《黄河之水》,长诗七八首,短歌一首。“良家有西子,天下独牡丹”,把牡丹比作西子。依我看,如今的洛阳人才至少应该在龙门白园种牡丹,让他做个风流鬼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。

责任编辑:

  • 姓名:
  • 专业:
  • 层次:
  • 电话:
  • 微信:
  • 备注:
文章标题:专程去洛阳看牡丹,必须要了解的背景知识
本文地址:http://97976538.55jiaoyu.com/show-397999.html
本文由合作方发布,不代表展全思梦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展全思梦

热门文档

推荐文档